|
文章内容
1传统种植 / 养殖 + 批发销售模式 1.1模式介绍 这是最基本的农业商业模式。农民或农业企业专注于种植农作物(如小麦、水稻、蔬菜等)或养殖畜禽(如猪、牛、鸡等),收获后将产品批量销售给批发商、经销商或农产品加工企业。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、市场稳定,缺点是利润空间相对较小,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。 1.2案例 许多大规模的粮食种植户,将收获的粮食直接卖给粮食收购站,收购站再将粮食集中销售给面粉厂、饲料厂等加工企业。 2有机农业模式 2.1模式介绍 以有机肥料代替化肥、生物防治代替化学农药,生产有机农产品。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上价格较高,面向注重健康和环保的消费者群体。这种模式需要严格遵守有机认证标准,投入成本相对较高,但利润空间也较大。 2.2案例 一些有机蔬菜种植园,采用有机种植方法,生产的有机蔬菜直接供应给高端超市、有机餐厅或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给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。 3生态农业模式 3.1模式介绍 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,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。例如,养殖场的粪便作为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,农作物的秸秆等作为饲料返回养殖场。这种模式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同时生产出绿色环保的农产品。 3.2案例 在某些生态农场,猪舍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用于农场能源供应,沼渣和沼液则用于灌溉果园和蔬菜地,果园里的落果和蔬菜残叶又可以作为猪的饲料。 4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4.1模式介绍 利用农业景观、农事活动和农村文化等资源,开发休闲观光项目。包括农家乐、采摘园、农业主题公园等形式,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,通过门票收入、餐饮住宿服务、农产品销售等多种方式盈利。 4.2案例 在城市周边的乡村,一些农场开设草莓采摘园,游客在采摘草莓的同时,还可以品尝农家菜、体验农事活动,农场通过收取采摘门票和餐饮费用来盈利。 5农产品加工模式 5.1模式介绍 对农产品进行加工,生产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。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、果脯、果酱,将粮食加工成各类食品,将肉类加工成罐头、火腿等。这种模式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,增加产品种类,提高经济效益。 5.2案例 水果加工企业收购新鲜水果,加工成果汁和果干,通过品牌包装后销售到超市、便利店等零售渠道,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。 6都市农业模式 6.1模式介绍 在城市内部或周边发展小型农业项目,如屋顶农场、阳台种植、社区农园等。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的农产品,同时具有美化环境、教育科普等功能。这种模式通常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紧密结合,采用订单式生产或会员制销售。 6.2案例 一些社区与农业企业合作,在社区内建设小型农园,居民可以租赁一块土地自己种植蔬菜,也可以委托农业企业种植并定期配送新鲜蔬菜到居民家中。 7创意农业模式 7.1模式介绍 将创意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和经营中,如创意农产品包装、农业景观设计、农业主题活动等。通过创造独特的农业体验和产品,吸引消费者的关注,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。 7.2案例 某些农场将西瓜种植成方形,或者在南瓜上雕刻图案,作为创意农产品销售;还有的农场打造出具有艺术感的稻田画,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拍照,同时带动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。 8农业电商模式 8.1模式介绍 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。农业企业或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直接与消费者对接,减少中间环节,提高销售利润。同时,电商平台还可以提供农产品展示、品牌推广、物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。 8.2案例 许多农村淘宝店、拼多多农产品店铺等,通过电商平台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,甚至国外。 9智慧农业模式 9.1模式介绍 借助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,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。包括精准灌溉、精准施肥、智能养殖等应用场景,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,降低生产成本。 9.2案例 一些大型农场通过安装在田间的传感器收集土壤湿度、养分、作物生长等数据,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,然后通过智能灌溉和施肥系统精准地为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,实现高效生产。 10循环农业模式 10.1模式介绍 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系统,不仅包括种植和养殖之间的循环,还涉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再利用等多个环节。例如,农产品加工的废渣可以作为饲料或肥料重新回到农业生产环节,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 10.2案例 在一些农产品加工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,水果加工厂的果渣用于生产饲料或生物肥料,用于养殖场和种植园,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。 11农业品牌化模式 11.1模式介绍 专注于打造农产品品牌,通过品牌定位、品牌形象设计、品牌推广等手段,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。品牌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和忠诚度,能够获得更高的价格和市场份额。 11.2案例 “褚橙” 通过品牌故事的传播和品牌形象的塑造,将普通的橙子打造成知名品牌,价格高于普通橙子,且市场供不应求。 12农业合作社模式 12.1模式介绍 农民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,通过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济。合作社可以统一采购农资、统一销售农产品、统一技术培训等,降低单个农民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,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。 12.2案例 某地区的蔬菜种植户成立蔬菜合作社,统一购买种子、化肥和农药,降低采购成本;统一品牌包装蔬菜后销售给超市和批发商,提高销售价格和市场份额。 13定制农业模式 13.1模式介绍 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,提供定制化的农业产品和服务。例如,消费者可以定制种植品种、种植方式、收获时间等,企业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生产和配送。这种模式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特殊需求,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。 13.2案例 一些高端农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私人定制的有机蔬菜礼盒,消费者可以指定蔬菜品种、种植标准和配送周期,企业按照要求种植和配送蔬菜。 14农业众筹模式 14.1模式介绍 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,向社会公众筹集农业项目资金。投资者可以获得农产品、农业体验服务或项目收益作为回报。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农业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,同时让消费者提前参与到农业项目中,增加消费者粘性。 14.2案例 某生态农场在众筹平台上发起项目,筹集资金用于建设新的观光设施和种植新品种水果。投资者可以获得农场产出的水果、免费的农场观光门票等回报。 15农业教育与培训模式 15.1模式介绍 利用农业基地的资源,开展农业知识培训、技能培训、亲子教育等活动。面向农民、农业从业者、学生和城市居民等不同群体,通过收取培训费用或活动费用来盈利。这种模式可以传播农业知识,同时拓展农业企业的收入来源。 15.2案例 一些农业科技园会开设农业技术培训课程,为农民传授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;还有的农场开展亲子农业体验活动,让孩子们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事活动。 1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6.1模式介绍 农业科研机构或企业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,通过技术转让、技术入股、合作开发等方式,将新的农业技术、品种、设备等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,获取经济收益。 16.2案例 某农业科研单位研发出一种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,通过技术转让给种子公司,种子公司进行种子繁育和销售,科研单位获得技术转让费。 17农业产业融合模式 17.1模式介绍 将农业与工业、服务业深度融合,形成综合性的产业模式。例如,农业与食品加工、旅游、文化创意等产业相结合,打造农业全产业链。这种模式可以拓展农业的功能和价值,实现产业协同发展。 17.2案例 在一些特色农业小镇,以农业为基础,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、乡村旅游产业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,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,带动当地经济发展。 18农业土地托管模式 18.1模式介绍 一些农业服务公司或专业大户接受农户的委托,对土地进行托管经营。托管方式包括全程托管和部分托管,服务公司或专业大户按照约定收取托管费用,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一系列服务,农户则可以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。 18.2案例 某农业服务公司为当地农户提供土地全程托管服务,包括土地平整、播种、施肥、灌溉、病虫害防治、收割等环节。农户只需支付托管费用,收获的农产品归农户所有。 19农业废弃物能源化模式 19.1模式介绍 将农业废弃物(如农作物秸秆、畜禽粪便等)转化为能源,如沼气、生物乙醇、生物柴油等。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,又能生产清洁能源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。 19.2案例 一些大型养殖场建立沼气池,将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,用于养殖场的照明、取暖和饲料加工等环节,剩余的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还田。 20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20.1模式介绍 针对生鲜农产品易腐坏的特点,建立冷链物流体系。包括冷藏仓库、冷藏运输车辆、冷链配送中心等设施,确保生鲜农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,提高农产品的保鲜期和品质,拓展农产品的销售范围。 20.2案例 一些海鲜企业拥有自己的冷链物流系统,从海鲜捕捞到加工、运输和销售,全程保持低温环境,将新鲜的海鲜产品销售到远离海边的内陆城市。 苗木介绍
乡村产业振兴9种模式 乡村产业振兴有多种模式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式: 形态特征
“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4.0版本?” “不管是一个人,还是一个小乡村,只有被它的内涵和独特魅力所吸引,才能让更多人渴望了解它的历史,参与它的未来。” 什么是乡村的“内涵和独特魅力”? 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自身价值、不断挖掘潜力的地方,一个乡村之所以成为它现在的样子,一定是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文化记忆。从传统手工艺到特色产业,从农耕习俗到节庆仪式,这些产业和文化构成了乡村的灵魂。 但找到自己的独特资源和文化记忆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特性发掘出来并赋予新的价值。 这句话里最重要的其实就是“赋予新的价值”,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的时候,绝不能是沉迷于膜拜和简单的模仿原生特色和文化,而是要把它作为生产要素形成创作素材,用新的生产工具,来服务于今天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。 赋予地方特色“新的价值” 赋予新的价值的关键在于,用现代工具和思维去重新诠释和创新: 1. 生产要素作为创作素材:原有的土地、水系、森林等资源,需要用新的方式去运用。 2. 现代工具赋能生活方式:用智能化农业、AI人工智能、互联网等新的生产工具,来服务于现在年轻人能够接受和认同的生活方式。 例如,我在《003|关于“未来新农人”的一些思考和畅想》里提到,“未来新农人”这个身份的意义就在于: • 把原有的资源作为创作素材; • 用现代生产工具服务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。 这样的模式才能实现真正的赋予新价值,而不是简单的还原和模仿。 探索实现乡村振兴4.0版本的四个商业路径 理解上述思维后,可以尝试以下四个商业路径,让地方特色真正赋能乡村振兴。 1. 地方特色产业+现代商业+乡村生活方式:打造综合体验集群 地方特色产业是许多乡村的支柱,它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,也有经济价值。通过“科技农业+现代商业+乡村社群”的集群化模式,赋予乡村更多维度的价值: • 产业升级:将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到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中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。 • 现代商业:通过体验式场景营造,将消费者带入沉浸式的地方特色文化世界。 • 乡村生活方式:结合特色产业,打造包含工作、生活、旅居、疗愈、退而不休的多层次生活方式。这种模式不仅服务于外地游客,还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配套支持,形成商业与乡村的双向循环。 2. 以“产业+人才”模式,打造乡村特色小院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回归。通过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乡村小院,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: • 适老型小院:为退休人群提供静谧而丰富的乡村生活环境,满足他们的休闲和养老需求。 • 文创型小院:为设计师、手艺人等新村民提供工作室和展示空间,将生活与工作完美结合。 • 社群化学习社区:吸引年轻创业者和生活方式爱好者,通过社群的力量共同学习,共建高品质乡村新生活。 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产业结构,这种模式让乡村成为一个值得长期生活的地方。 3. 建立区域联动的乡村运营网络 乡村的发展需要与更大范围的资源联动,形成优势互补: • 产品销售:通过区域联动,将地方特色产品推向更广的市场。 • 资源共享:实现跨区域的资源互通互惠,扩大乡村的客户群体。 • 项目协同:结合区域内的优势资源,开发多元化项目,为乡村注入更多活力。 这种联动模式,扩大了乡村的商业边界,为乡村经济带来更多可能性。 4. 建立“乡村共同富裕”模型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原住民/新村民、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共赢: • 集体经济:通过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,形成长期稳定的收益模式。 • 招商引资:吸引优质企业入驻,提升村落整体经济实力。 • 资源流动:让乡村的优质产品走出去,同时引进外界的优秀资源,实现双向赋能。 这一模型不仅提升了乡村经济水平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。 结语:让每一个乡村都能成为它自己,不一样的烟花 乡村振兴4.0版本,不仅是一个口号,更是一条需要深度探索与实践的路径: • 挖掘地方特色,赋予新的价值; • 打造复合式乡村产业体系,形成区域联动; • 实现“乡村共同富裕”的终极目标。 乡村不应仅是原生态的“保留区”,而应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交融的创造场,成为新产业、新人群、新生活方式的承载体。 在这个过程中: • 产业是基础,为乡村注入持久动力; • 人才是关键,为乡村带来活力; • 创新是驱动,引领乡村与时代对话; • 文化是灵魂,让乡村拥有独特魅力。 唯有不断探索,找到乡村的内涵和独特魅力,通过现代商业路径赋能,才能让乡村从“存活”迈向“生机勃勃”。 愿每一个乡村都能成为它自己,不一样的烟花。 上一篇“农产品+ ?”下一篇商海浪潮中的坚守与奋进 |